在第 52 届 ECF 日的辩论中,Anaëlle Lebovits-Quenehen 提出:“只有与自己完美一致的存在才能走上前线,就像耶和华所说的:‘我就是我’” 指到洞。从这里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这次演讲使我们对拉康在关于现实问题的教学中发生的转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 1955 年以来,耶和华不再只是象征性的,他也有真实的一面:“一位隐藏的上帝,一位从不显露自己面容的上帝” [2]。
在这里,似乎应该沿用拉康关于从上帝作为原始能指的观点 :“这个原始能指,[…]你就是父亲,或者将是父亲 ” [3],上帝是实在之名。
首先让我们从“我言出必行
”日这个标题开始。雅克-阿兰·米勒提出的这个公式立即给我们带来了“我是”的模糊性,主体与能指的关系就位于此处。然而,这个命题中的“我是”并不等同于耶和华的“我是”。后者使得拉康在他的第一个教导中将 白俄罗斯电话号码库 上帝定义为充当提名人的父亲的名字。父亲的名字取自他者领域,作为原始能指出现,因此被附加到象征秩序中:“为了使人类能够建立最自然的关系,[…]需要一项法律、一条链条、一个象征秩序、言语秩序的干预,也就是说,需要父亲的干预。不是亲生父亲,而是所谓的父亲。该命令 […] 基于这位父 易于遵循的产品或服务使用说明 亲的名字的存在。 » [4]
如果我们将“我是”等同于“我说”,那么 J.-A 米勒的公式将完全铭刻在符号记录中以表达现实。然而,从1975年起,拉康不再坚持父亲功能的至高无上和象征秩序高于现实。拉康从耶和华的公式“我就是我所是”中做出了精彩的论证,将“我是”简化为“我是”本身,一个单独的 S1,它呈现自己,但不代表自己,因此是不可代表的:“除
了成为我所是的名字之外
没有其他意义可以赋予这个我是。但是,神对摩西说,我并没有用这个名字向你们的祖先宣布自己。 » [5]
的确,耶和华的“我是”对拉康来说是一个洞,更确切 2017 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会议 地说,上帝是这个洞的一个名称,也就是现实的一个名称 [6]。上帝不再是一个陷入符号链的能指,而是一个由于这个洞的影响而出现的能指。正如拉康在“RSI”研讨会上所说:“我就是我,那是一个洞,一个洞,它旋转,它吞噬,它吐出,它吐出了什么?这个名字,以父亲为名。 » [7]
第 52 届 ECF 日,以 J.-A Miller 的“我即我所说”这一公式,强调了主体的确定性地位,与耶和华的“我即我所是”相反,这向我们表明了一个谜:无意识是现实的一种影响,它逃避着能指,就像燃烧的灌木丛中的一个洞。